捷克首都布拉格,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山城,伏爾塔瓦河像一條綠色的玉帶穿城而過,橫跨在河上的十幾座古老和現代的大橋雄偉壯觀,市區那帶有尖塔或圓頂的古老建筑,無論是羅馬式、哥特式、巴羅克式還是文藝復興式,都完好地保存著,高高低低的塔尖毗連成片,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金碧輝煌。

在這布拉格之春,3月28日到4月1日,世界各國的軟件學子們匯集一堂,共同角逐第28屆ACM-ICPC世界編程大賽。

看著這許多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同樣年青而富有朝氣的臉,心中不免總是充滿贊嘆??聰明的人、精英學子、編程高手、軟件天才……進而想到,這是未來世界的人才,那么,未來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樣的軟件人才呢?

編程高手&技術平臺

首先,作為軟件人才,其基本素質的要求當然不容忽視,比如數理化基礎一定要好。因為軟件首先是一門理工科目,它對邏輯思維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沒有好的數理化基礎,很難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因此,中學時代打下的基礎很重要。本次大賽清華大學代表隊教練吳文虎教授特別強調了這一觀點。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自然天賦的不同,有的人生來更善于邏輯思維,因此也比較容易掌握各種編程技巧,這種人也許是所謂的軟件天才了吧!

其次,各種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不必多說了,有興趣編程的人自然會如饑似渴地去尋求它。

還有,大家都知道,要想成為編程高手,還需要反復不斷地練習實踐。現在的學院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十分重視創造這方面的條件,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計算機及軟件以便練習實踐。

以上所說都是一些基本常識,不必贅述。

還需要說明的是,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雖說是學得越多越好,但如果選錯了未來則可能只會造成時間精力的浪費。這里的未來指的是未來的技術趨勢。比如技術平臺、編程語言等可以說是日新月異,那么什么是未來的應用趨勢呢?這次IBM又給我們樹立了一次新的標竿和典范,這是開放系統。

這次大會決賽選定的Linux操作系統和Eclipse編程環境都是公開源碼的開放式系統,這并非僅是由于IBM作為贊助商支持開放系統。而是由于開放系統代表著未來的方向,它便捷、穩定、易用、安全、免費,重要的是它可以防止壟斷,因此得到了更多政府、教育、商業用戶的支持。“學生通過競賽,發展了需要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技巧,開放源碼平臺正在被廣泛采納,不遠的將來……” IBM高級研究中心的計劃負責人Gabriel M.Silberman如是說。

因此,未來的編程高手們如果想有更加廣泛的用武之地,一定要一開始重視并學習使用開放式系統。

熱愛&角色定位

當筆者與IBM大學合作部主管Margaret談論起好學生與好雇員的區別時,她首先強調了一點:熱愛所從事的事業。是啊,只有熱愛才能成事業,尤其是需要無限創意的軟件開發工作,沒有了熱愛哪能有如泉涌的靈感不斷迸發?

然而,在熱愛之前,有一個正確的角色定位才是當務之急。不要以為軟件技術人員是籠統的程序員,其實,軟件技術人員分為6個角色:決策制定者、項目管理者、架構設計師、程序員、分析員、測試員。每個角色特點各不相同,因此,作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好是未雨綢繆,以便定向發展。

這次比賽中,每個隊由3名隊員組成,但只有1臺計算機供操作,其實這其中也蘊含了角色分工,誰是決策制定者、誰是項目管理者、誰是架構設計師、誰是程序員、誰是分析員、誰是測試員,雖未有明文規定,但如果隊員們自己不進行很好的分工,那結果一定是不盡如人意的。

綜合素質&商業感覺

除了技術以外,未來的軟件人才更求的更會是一種綜合能力高的復合型人才。他們的特點是智商、情商都較高,除邏輯思維能力以外,要具備全局戰略意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另外,他們還要對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見地,總之是要見多識廣,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院派。

另外,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未來的軟件人才一定要具備商業感覺,即對市場、對商業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為什么呢?因為軟件人員的目的不是開發軟件,而是開發產品,而產品是要投向市場,為用戶所使用的,如果不具備商業感覺,閉門造車開發出的產品的商業價值又有多大呢?又或是不能理解銷售人員或管理人員的商業目的,一味追求技術先進性而不顧產品實用性,又怎能不被市場所拋棄呢?這樣的軟件人才恐怕也不是企業所企望的。

因此,理解是值得重視的,作為技術人才一定要能夠理解商業運做,而作為管理人員則應該做到對技術趨勢了解,只有雙方基于理解達成共識,才能更加有利于公司的運作和發展。

團隊合作&決斷能力

綜合素質的高低還表現在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團隊合作。團隊合作是現在的世界所必需的,因為發明是要推向市場的,每個個人可以進行“發明”,而只有團隊才可以“創新”!也是說,只有團隊相互理解時才能有創新能力。

因此,未來的軟件人才,要的不是超人,要的不是天才,而是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也是能夠進行團隊合作的人。

這次比賽中,每個隊的3人組合是一次團隊合作的卓越表現。ACM-ICPC執行理事Bill Poucher博士說起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名非常的學生,他一個人的編程能力超過其他幾個人相加,但比賽時要求的是團隊合作,計算機得輪流使用,而他則或者把著計算機不放手,或者跺著腳著急怎么不給他單獨配臺計算機使,而不是積極配合其他兩名同學,因此成績也可想而知。

除了團隊合作外,決斷能力也是必須的。比如這次大賽中,每個隊都發10道題,由于這些題目都是來自于現實世界的難題,分析以及編程的工作量巨大。

因此可以說,幾乎沒有哪個隊能夠在規定的5小時內全部完成,因此先做哪道,后做哪道,哪道做,哪道不做,這種選擇與決斷能力決定了比賽的勝負。

現實世界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機會總是有限的,資源也總是有限的,只有善于把握機會,合理運用資源的人,才能是笑到后的人。 而本次比賽的要求,是對這樣的人才進行了甄別。

多元化思考&不斷學習

作為未來的軟件人才,還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考模式。由于未來社會是一個集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的社會,而軟件作為一種滲透性極強的產品會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備多元化思考的能力應該是對一個軟件人才的合理要求了。

何為多元化思考呢?比如,作為一名男性,你如何對想像一名女性用戶對軟件的要求?作為一位中國人,你如何看待美國人對軟件的偏好?作為一名成人,你如何懂得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軟件?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如何具備多元化思考的能力呢?我想,一是要轉變態度,轉換角度,學會換位思考;二是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見識,做到理解不同的對象;三是爭取與更多的不同的人合作,比如女性,現在很多像IBM這樣的公司都在積極爭取更多的女性從事這一行業,以增加這一行業的多元化組成,進而能夠有不同的眼光看產品研發,能考慮到女性或其他人群的需求,這其實也是市場趨動的結果。

領導力&雄心

后還要強調的一點,是領導力的問題。

IBM有個天才孵化計劃(1999年在美國開始,2002年也已在中國啟動),即用3個月的時間將所挑選出的學生放到IBM自己選定的合適的項目中去,進行實際的開發工作,而其研發成果則可能被IBM直接商業化。學生通過這種實習,了解了更多實用的IBM技術,進行了商務創新,重要的是,他們豐富了自己的履歷,增強了自己的信心,并且有了一段難忘的經歷。而IBM既可以通過項目吸納到的人才,又可以得到項目成果。

這樣一個計劃,IBM是如何挑選學生呢?首先其挑選的角度是從項目方的需求開始,如前幾年需要具備Web service以及Linux知識的學生,但每年需要的技能并不完全一樣。其所選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學生必須有6個月的工作(實習)經驗;具備較強的軟件編程能力;具有領導力和雄心大志,事實上很多學生本身是學生干部,甚至有很學生擁有自己的公司;大學快畢業的,在進行后一年的學習。

為什么要重視學生的領導力和是否有雄心大志呢?IBM負責天才孵化計劃的Paul Baffes先生和Heather Jackson女士回答了筆者的問題。因為現在面對的商務環境已不僅是個技術環境,只有具備了領導能力,才能更好地操控這種局面,而且,這些學生未來可以從事開發、咨詢、服務等多種工作,具備領導能力必然有利于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公司的多元化選擇。

另外,我想,干大事者必得有大胸襟,這胸襟何償不是雄心呢?IBM們是在為未來儲備技術及管理一體化人才,那么,未來的軟件人才們,為什么自己不豪情滿懷迎接未來呢?

如何成?

說了這么多對未來軟件人才的要求和期望,歸根結蒂還是要說一說如何成。

成這樣的軟件人才,我想一是要改良目前的教育體系,使軟件人才能夠健康發展并脫穎而出;二是要與產業或公司結合,比如參加這樣的大賽是其中一種很好的方法;三也是重要的是,學生要向著這樣的目標不斷自我修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未來的世界需要你們!

大賽各方說目的

主辦方?ACM

CPC執行理事Bill Poucher博士說,ACM-ICPC大賽旨在發現學生的極限能力,使其在挑戰自我的同時,互相挑戰,沖擊無極目標。

首先,這不是一場所謂輸贏的戰斗,而更像健身和鍛煉。通過比賽發現天才,以致影響整個信息產業,人類的很多問題都需要他們,如果這個社會有群天才,能夠相互合作,那將對社會帶來多大的貢獻!

其次,每個都在乎它的年青一代是否利社會發展,影響所生存的世界,各個大學也都帶著其社會文化價值,因此這也是一次文化的融合。

第三,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與戰士和學生在一起往往能使人變得更年輕,而技術本身也能使很多事情變得很有趣。

另外,學術團體與企業一定需要合作,大學人才種子要發芽,也一定需要與公司、產業結合,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

而亞洲賽區主席黃金雄教授促進此事的目的則是,為了使亞洲人有更多的機會在世界的舞臺上得以展示。

贊助方?IBM

“ICPC競賽為IBM和各所大學提供了一個良機,使它們可以結識全世界大學校園里好、聰明的計算機科學家。”IBM高級研究中心的計劃負責人Gabriel M. Silberman說,“同時,它也為IBM專注于發展下一代技術,成為技術的努力提供了支持。”

經過.com泡沫,經濟有所滑坡,而IT人才需求還是不斷增加,在很多新領域IT都有機遇,如生命科學、遺傳……

IBM贊助此大賽的目的是通過這場“智慧的較量”,培養下一代信息技術天才,ICPC即是一種IBM與下一代即將開始職業生涯的IT天才們進行接觸的全新方式。通過比賽可以:

1. 讓IT未來人才認識這個職業,讓更多的家長選擇理工課程,以便于技術人才儲備;
2.讓學生了解IBM,有一段不能忘懷的經歷,讓學生更熟悉IBM技術、市場定位及IBM技能,選擇更多機會進入IBM或成為IBM潛在用戶;
3.選手都很,通過比賽可以形成一種人才網絡。

參賽方?學校

通過與清華大學領隊吳文虎教授以及浙江大學教務部副部長葉民老師的交流得知,在比賽過程中,學校雖然得到過亞洲賽區以及IBM的贊助,但參賽學校還是要付出很多費用,更不要說是人員等方面的投入。而各學校積極參賽,進而爭取主辦權的目的:一是增加學校在國際上的品牌知名度;二是增加國際經驗;三是發現大學里的軟件精英。

參賽者?學生

由于所有訓練都是課余時間進行,因此學生參賽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們參賽的目標也很明確:大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他們解決問題、編程技巧、團隊工作的良好平臺與機遇。學生們通過比賽可以與各國學子認識和交流,增長見識,提高水平,獲得各種包括去名牌學校的學習深造以及未來的工作機遇。學生們希望通過這個機遇提升其職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