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注“工程”轉向了實施工程的“組織”,這是現代項目管理的靈魂所在。項目管理不再僅僅是工具,而是關于組織、組織的成熟程度、組織能力、組織智商的學問和技術。
說“21世紀將是項目管理的時代”這番話,是基于古典項目管理方法與IT的結盟所帶來的重大變革。計算機和互聯網在技術手段上為古典項目管理方法的解決之道,提供了無數“好看又好吃”的銳利武器。
然而,冷靜下來一想也并非一點問題沒有:到底是什么,使得“項目管理”這個其實是“工匠的話題”,足登大雅之堂了呢?
計算不再是瓶頸
一些組合高手眼里,兼并、重組、整合、風險投資,都可以擺在“項目”的顯微鏡下。
現代項目思想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恐怕多少是因為策劃一個項目的成本在計算機大興其道之后大幅降低。像1960年代的載人宇宙飛船項目,以及“曼哈頓計劃”,大量消耗在巨量方程組求解和迭代中的資金,足以使“項目管理”成為令人敬畏的行當。
當時,項目管理往往對應著水壩工程、核電站項目、高速公路項目和17軋棍連軋機大修項目等一系列耗資巨大、費用昂貴、周期漫長的“活動和事務”。在現代項目管理中,謀劃一個項目的主要障礙,已經不是計算,而是想象力。
組織的復雜性
觀察項目管理復興的恰當背景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對項目管理的影響不僅僅在技術層面,更在組織結構層面。對于新型組織而言,項目的“工序安排和資源配置”,僅僅是項目管理的表面現象,有價值的是項目團隊帶來的橫向整合能力。這種能力是“項目管理內在的特質”。團隊能夠做到橫向的聯合作戰與縱向的溝通協作。項目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在企業中產生的思路不清與銜接困難。
從這個意義上說,項目管理如此流行的原因可以概括為:項目管理是面向成果的(關注任務的完成);項目管理是基于團隊工作的;項目管理借助內部資源提供跨職能部門的解決方案;項目管理通過借助外部資源以有效降低成本;項目管理是柔性的(可變化的)。難怪《財富》預測:項目經理將成為21世紀年輕人的職業。
軟件蛻化為項目
自從1969年“軟件危機”成為一個學術術語以來,克服軟件危機的努力一直在“工程項目管理”的認識框架下進行,比如結構化軟件方法,原型化軟件方法和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方法。工程方法的大特征是,先有設計,然后有作品。
然而,軟件工程管理和其它工程管理相比還是有其特殊性,比如,軟件是知識產品,進度和質量都難以度量,生產效率也難以保證;軟件系統復雜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雖然如此,軟件項目管理的工程特征并沒有改變,軟件工程的“分析-綜合”架構并沒有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軟件工程”這個聽上去沒毛病的術語,實際上潛藏著極大的危險:將軟件問題僅僅當作“工程項目”,忽視了“軟件”這一智力活動的豐富、多彩的一面。“軟件”成為“項目”,可能已經喪失了靈魂。
關注軟件組織的能力
應當說,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院1984年提出的“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把注意力引向了正確的方向,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工程問題很容易被簡化為工具是否銳利的問題,簡化為一個根據目標演繹的過程。工程失敗也可以從項目管理上尋找原因。但組織的成熟水平,的確是軟件開發的核心問題。
CMM首先不是單純地考察項目,而是考察組織,以及組織的演進。CMM強調的是組織的能力,而不是項目管理過程中一些更多地以規則、方法面目出現的東西。
CMM的探索,把軟件項目關注的焦點,從工程本身轉向了實施工程的組織,這是現代項目管理的靈魂所在。項目管理不再僅僅是工具,而是關于組織、關于組織的成熟程度、關于組織的能力、關于組織的智商的學問和技術。
組織行為的改善,可以視為種群習性的遷移,其意義遠遠大于一次次孤立的獵食行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