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項目質量管理的核心前提如下:有效的質量定義是由特征驅動的,而有效的質量流程管理依賴于持續改進和對正在被定義的質量特征的知識管理。聽起來也許簡單,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特征受產品和流程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各個因素所影響,一個脫離了生產和支持的設計團隊不大可能有效地描述產品特征,質量問題因此而出現。
原則一:質量由特征推動,特征是在系統的行為層面描述的一個具體的可測量、可控制的特點。為了成功開發優質的產品和流程,我們必須把握產品特點和需求,將其轉換為特征。這樣,就把質量變得切實而且易于管理,并為系統化的質量管理方式提供了基礎。重要的特征是那些為確保安全和質量指標而必須認真確認和控制的特征。
原則二:質量實現是基于積累的最佳實踐和學到的經驗對產品和流程進行設計、驗證和控制。一個公司的業務模式越是以創新和產品為中心,質量活動和流程的復雜度就越高。
原則三:質量定義原則,在大多數企業,糾正措施降低質量的風險與改進質量的可能性一樣高。這是因為沒有一個系統的質量規劃流程,糾正措施等同于試錯法。即使質量得到了改進,也不可能持續。學習到的經驗教訓常常不能廣泛傳播,而且更加容易隨著時間推移而被遺忘。
原則四:生命周期法,質量是跨職能的,這體現在設計和開發間的虛擬之墻,以及大量企圖穿越這堵墻的努力上。需求、設計、編碼這些都在努力讓設計團隊理解編碼的現實。設計團隊識別出他們認為是關鍵和特別的特征,將其提供給編碼團隊。設計和流程是由跨職能的團隊完成的。
原則五:積極的知識管理,基于特征的生命周期質量管理方法讓這成為了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質量管理系統中的知識庫讓用戶的工作變得更方便、快捷。通過使質量流程在主要的質量定義內容的基礎上運作,知識庫的持續改進便成為了事務型質量業務流程的固定特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