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如此,因為接收產品周報的頻道人員通常級別不高,我還要為整個產品部做一點公關。于是每個月的后,我會對所有主編以上人員群發一份簡潔的產品部月報,把全部項目進展列一份清單,免得大家說不知道你們產品部在干什么。廢話,開發人員少項目周期長,一季度下來發不了幾個版本,哪里像你們天天都在發稿子做專題。
類似的一系列措施執行下來,效果非常明顯。一半頻道對產品部的評價提高到了80分以上,09年一季度在公共部門里高分率第一。但還有一半頻道,單子丟給你不管了,既不看周報也不作日常交流,單方面的要求達不到發飆。那我真沒轍了……我脾氣也不好,上去吵。善哉,剛烈有罪。
4、總結
稀里嘩啦寫了這么多,可以看出來一件事情,是我很愛搞制度。這在網站部是出了名的,卻是個壞名聲。大佬有個說法是制度越少越好,多了沒效果,或者說約束多了互相沖抵、稀釋。我覺得這是錯的。下屬是否重視制度,在于是否有配套的監控獎懲,這個制度是否能刺激到他。但制度越多,監控獎懲的管理成本越高,把管理變成一樁體力活。所以大佬很不贊同。
如果管起來這么辛苦,我為什么還要搞許多制度出來呢?
因為很多道理靠喊口號提高覺悟是沒有用的,靠抽查和罵人也沒用。上面寫得很清楚,比如沒有用研人員和配套的提單要求,我怎么督促策劃組堅持做用戶研究呢?沒有每月計劃監控與雷儀式,我怎么督促大家提高進度意識呢?沒有曝料會,我怎么督促大家保持產品研究呢?沒有產品周報,我怎么督促大家與頻道積極溝通呢?
“督促”這兩個字如果不想變成空話,屁話,必須拿出有規律的監控獎懲在后面撐著,好再加上“儀式化”的效果放大器,那是制度。
這時有人可能要質疑我,你招聘更合適的人不行了嗎,你的團隊進度意識不夠強,研究熱情不夠高,溝通意愿不夠主動,這明明是人的問題啊。
是的,是人的問題。但在廣州這個地方,針對產品人才,在提高招聘效果和加強制度監督之間,后者對我更實用一些。更重要的是,制度執行的目的不是做拿摩溫,而是用制度來引導團隊,培養好的習慣和氛圍。制度執行到某個時間段,大家都接受它了,變成一種習以為常的做事方式,這時再放松監控,管理成本也下去了。制度本身不會地久天長存在,而是與時俱進。我追求的也不是招聘“完人”,而是團隊的共同進步。
舉例來講,我09年調動到杭州,整個工作環境變得厲害,以前的很多制度都不適用了,必須放棄掉哪怕是成功的經驗,然后根據新的環境去設計新的制度。
另一個關鍵點是,設計制度與設計產品沒兩樣,用戶是你的下屬。設計前要做用戶調研,實施后也要做效果分析,靈活調整這些制度——改進它或者放棄它,別死扛著放不下去面子。如果用戶體驗很差,執行效果很差,算你“令出如山”也頂屁用。如果制度的改良能提高體驗和效果,別人未必在乎你“朝令夕改”。當然改版不能太頻繁,有個節奏上的度。
那么,我辛辛苦苦搞了這么多制度,終的效果怎么樣?部門氛圍倒是積極上進,團隊凝聚力很強,然則5個季度里產品部拿了4個C,不是倒數第一是倒數第二。氣得有次我在機場對大佬怒吼:“2C辭退,你為什么還不開除我!”
既然我這么冒火,說明對考核結果不服(過幾天再發一篇分析考核制度建設性的日志)。但這個事情沒法談,你是考核的loser啊,你說什么都會被認為是自我辯解,“狡辯”嘛,“找理由”嘛。算球,我在月會時幾次對部門大聲講,我不服考核,但必須服從管理。我仍然以A部門的榮譽感與大家并肩奮斗。我們并不為了考核而工作,而是為了自己的產品追求努力工作。
唉,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產品部的獨立編制了,部門重組了,人全散了,我那5個季度的團隊建設心血蕩然無存。不過,管理經驗都能帶走,我也完成了從媒體內容到產品設計的轉型。嚴格說起來,還是應該感謝網站部給我這個轉型的機會。我對自己管內容中心那5個季度的評分是65,對管產品業務那5個季度的評分是75,一步步成長起來是件美好的事情,至少比怨天尤人,自以為懷才不遇更好。
向各奔前程的兄弟們凌空致意。